五大心内科常见危急重症急救法
心血管急症在心血管疾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心血管急症病因复杂,发病急骤,主要是由于给心肌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临床上常表现为胸闷、心区刺痛、心绞痛及心率不齐等。
近年来,随生活水平及我国老龄化的加重,心血管急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心源性猝死、心梗、房颤、高血压危象、心绞痛,上述疾病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需要临床及时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1]。
急救要点
心源性猝死
- 急诊急救中需先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
- 而后采用半跪动作,对患者展开心肺复苏治疗;或者依靠自动体外除颤仪,重新实现心脏搏动。
- 另外也要为其建立呼吸通道,保持两次呼吸间隔内30次心脏按压治疗。
- 用药上可以选择肾上腺素(1mg),以改善心脏功能
心梗
- 心梗者在急诊急救治疗中需要以就地平卧休息的方式保持生命体征平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 检查患者的心率、脉搏频率,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无法唤醒的现象,应考虑立即展开心肺复苏治疗,以100~120次/min、至少5cm按压深度的标准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 随着病症的消退,以强心苷实施有效治疗,最主要的是应当在3min时间内给予基础治疗。
- 在急诊急救治疗阶段,为了提高诊治效率,主张以可视化120治疗手段优化疗效。此项措施实施时,需要在急诊科接到急救指令后,于3min时间里快速出车,而后到达现场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给出初步诊断,之后将患者的检查信息实时共享给急诊科,由急诊科接诊医护人员立即根据患者病症特征做好充足准备,并在救护车上给出正确的治疗决策,以最快速地确保患者获得救治。
房颤
- 发病后需要准确测量血压指标。若血压较高,可以考虑以降压药调节血压;
- 同时也要借助舌头按压或者用力咳嗽等动作,达到舒缓病症的目的。
- 在急诊急救中应当为其选用毛花苷药物(0.4mg),搭配维拉帕米(10mg),静脉注射给药。
高血压危象
- 血压骤然升高的患者在急诊急救治疗环节,应当立即为其准备降压药,或者采用静脉滴注方式使用尼卡地平等药物。
- 随着血压的降低也要注重血压的平稳控制,通常在降压治疗后保证平均动脉压下降值低于处理前25%的数值,不可直接降为正常值,否则易诱发不良后果。
心绞痛
- 根据临床特征初步判定为心绞痛时,需要在现场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体位,避免突然性的移动。
- 立即为其准备呼吸机,保持持续供氧。
- 若患者表现出剧烈疼痛感,应使用盐酸哌替啶(100mg)或者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
- 若患者日常患有心脏病,需要及时服用速效救心丸。
临床价值
急诊急救措施应用于常见心血管急症中,一是为了尽快消除死亡威胁;二是为了延长急救时间,促使患者能有充足的时间得到医护人员的专业救治。由于心源性猝死、心梗等疾病呈现发病急、病症复杂的特征,若一味在现场处于等待治疗状态,将导致患者错失救治时机。
因此,面对心血管急症主张在现场就地治疗,待体征平稳后方可将其转运到急救室。包括在现场进行心肺复苏,为其提供降压药等,继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另外,在急救过程中还要合理搭配治疗药物,正确选择给药方式。
常见心血管急症中,心梗、心源性猝死作为死亡风险较高的疾病,需在急诊急救中提升治疗时效性,利用可视化120、药物早期干预等治疗措施,延长患者生存年限,使之趋于好转。
心血管急症常见危险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研究反复提及预防管理在心血管急危重症领域的重要性[2],从临床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常见心血管急症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三点:
血脂因素:若患者日常患有高脂血症,或者血脂指标超出正常值或具有血脂代谢异常情况,很容易发生心血管急症。同时,日常饮食习惯不健康、长期进食高脂肪食物、运动量不足以及有吸烟、酗酒习惯,都会增加心血管急症的发病风险。
血压因素:心血管急症者日常血压波动明显或者本身属于高血压人群,与血压正常者比较,更容易发生心血管急症。血压骤变会增加心肌缺血可能性,特别是在低温天气里,高血压患者在低温刺激下可发生心血管急症。
情绪因素:心血管急症可能在患者出现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发病,情绪影响可削弱血管弹性。
总结:
鉴于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预后较差、病情较复杂,不断完善针对心血管急危重症诊疗策略,积极探寻与心脏重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心血管急危重症相关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王雨亭.常见心血管急症的急诊急救措施及治疗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24):34-36+53.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21.24.015.
[2]张仁奎,施林生.2021心血管急危重症研究进展[J/OL].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22,10(3):185-189.
发布者:编辑部,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inocardiomed.com/2025/02/1349143973.html